沪老小区“大树扰民”?“绿色旧改”悄然展开leyu·乐鱼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7-18 15:06:24    浏览:

[返回]

  leyu·乐鱼有的住户苦于大树遮光,有的住户却珍视这份绿意,控江路街道探索新机制平衡各方诉求

  在金融领域,“灰犀牛”常被用来比喻大概率风险:它们体型巨大,本不该被忽视,但因其动作缓慢,反而让人疏于防范。在杨浦区控江路1455弄小区居民眼中,小区内的5棵香樟树,就是身边的“灰犀牛”。

  在控江路街道,有39个老旧小区。小区内有的树已高过楼顶,枯枝和落叶落在楼顶天沟阻塞排水;有的树根系过于繁茂,堵塞了地下排水管网;有的树离居民楼过近,枝干频繁拍打楼体;有的树生长发生倾斜,存在倒伏风险。野蛮生长的大树,已很难让社区居民“视而不见”。

  今年,控江路街道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全域开展树木遮挡治理的试点街道。依托“多格合一”工作机制,30多名绿化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控江路街道39个老旧小区,对4000多棵树木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摸和测绘,并与社区干部共同编制了《树木修剪指南》。一场针对老旧小区树木的“绿色旧改”,正在展开。

  多方资金撬动下,首批537棵树木已于不久前完成修剪。困扰社区居民多年的大树问题,终于得到有效治理。

  在控江路街道,许多老旧小区建成已数十年。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曾经与居民生活互不打扰的树木,开始慢慢侵占居民的生活空间。

  控江路路1455弄小区建成于1964年。8号楼前,一棵近20米高的香樟树已经高过6层的居民楼。居民说:“树冠越长越大,有的树枝挂在电线上,有的树枝伸进居民窗户,有的树枝碰到外墙上的空调外机和晾衣竿。”

  因为树木高过屋顶,每到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被风吹落的枝叶落在屋顶,经常阻塞用于排水的天沟,造成屋顶积水,进而引发居民家中漏水,还会增加屋顶负重,长此以往可能增加房屋结构老化风险。

  小区内,4棵树冠繁茂的香樟树分列道路左右。凤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法喆祥说:“树木过于高大,居民又频繁从树下经过;每到极端天气,最担心落下的枝干砸伤居民。”

  在控江路1039弄小区,居民有着相似的烦恼。小区内生长着80多棵高耸的水杉树,最高的树有10层楼高,而大树旁的居民楼,不过5层楼高。树冠掉落的枝叶从空中飘落,堵塞屋顶天沟。

  在凤城二村小区,大树扰民的情况又有不同。江浦路与延吉西路的路口旁,4棵30余年树龄的水杉树紧邻着居民楼。由于树木过于高大,每到大风天气,高层居民楼外的树枝在风中大幅摇摆,不停敲击居民楼外墙。有居民多次向居委会投诉:“这树再不修剪,房子都要被‘敲’出裂缝了!”

  居民的担忧不无道理。凤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郁海鹂告诉记者,小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来又经过两次改造,加高了楼层。近几年来,随着树木不断长高,枝干敲击居民楼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在双阳二村小区,4棵高大的香樟树也成了居民安全的威胁者。双阳二村小区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63、64号楼北侧几米外,4棵香樟树紧挨着一堵围墙生长。围墙另一侧,就是控江中学的校园。令人揪心的是,4棵香樟树冠一侧轻、一侧重leyu·乐鱼,树木向控江中学围墙一侧倾斜,造成多处地砖开裂。

  大树为何倾斜?双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凌云说,由于受居民投诉,物业公司多年以来对居民楼一侧的树木进行修剪,校园一侧则长期未修剪。单侧修剪造成树木生长发生倾斜,存在汛期倒塌的安全隐患。

  还有居民说起:部分小区由于修建了地下车库,供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相对不足。多年以来,树冠已经生长得十分繁茂,树根却可能相对较浅,树木整体“头重脚轻”,容易倒伏威胁居民出行安全。

  居民对物业服务的需要,已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希望小区的事有人管、管得好,小区品质能提升、更宜居。

  去年以来,树木治理的相关投诉,已成为控江路街道居民反映的高频事项。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怡发现,街道2024年度12345热线工单中,涉及绿化修剪引发的矛盾共109件。而对小区来说,独自治理“大树扰民”,存在缺实操指南、缺资金支持两大难点。

  缺实操指南——《上海市绿化条例》规定,居住区绿地由业主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或者业主负责养护。而作为养护单位的物业,往往缺乏专业能力。有的小区发生过修剪工从空中坠落的事故,所幸工人受伤不重;有的小区还发生过修剪不规范导致树木凋亡的事件,引发投诉。

  缺资金支持——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费普遍偏低,控江路街道相当多的小区至今仍维持着每平方米每月0.8元的最低标准。许多老旧小区,深陷“物业收费标准低,服务水平跟不上leyu·乐鱼,居民满意度低,物业费也就越发难以上调”的恶性循环。有物业公司坦言:每年的物业费用于雇佣保安、清运垃圾等基本开支尚且捉襟见肘,向小区居民专门募集树木修剪费用,更是难上加难。

  破解物业治理难题,党建引领是关键。搭好平台、建好机制,才能统筹各方力量,合力解决居民诉求。

  针对小区独自治理“大树扰民”两大难点,控江路街道今年起开展全域治理。通过“多格合一”,与市、区相关主管部门、单位共同开展树木遮挡治理试点。一场针对老旧小区树木的“绿色旧改”悄然展开。

  今年6月,在市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区绿化市容局的30余名绿化专业技术人员,与街道、居民区干部组成调研组,分别对控江路街道34个老旧小区树木的品类、冠幅、生长状况及周边建筑情况等信息开展不间断排摸,并广泛听取周边居民对树木遮挡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排摸发现,537棵树木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树体歪斜、冠幅过大遮蔽采光等问题。依托联建单位专业资源支撑,街道整理形成“一树一档”的《控江路街道老旧小区树木地图》,并进一步形成“一树一案”的《树木修剪指南》。

  自此,控江路街道4000多棵树木的养护与修剪,有了清晰且专业的规范。每棵树各自的修剪周期、标准强度、专业手法和安全规范得到明确,树木既能“健康重生”,又不会过度生长。

  资金方面,街道层面“团购”修剪服务,大幅降低了树木的修剪成本。法喆祥告诉记者,两年前,凤城三村小区曾独自修剪3棵水杉树。由于修剪规模较小,导致单棵树木的修剪成本较高。比如,设备使用费的标准是3500元/天,哪怕只修剪一棵树,也要花3500元。

  今年4月,陶凌云曾考虑修剪双阳二村小区的4棵香樟树,却被一张报价单“劝退”。他给记者详细算了笔账:小区独自修剪,需要人工费7200元(8人2天)、垃圾清运费10500元(6.8米绿化垃圾车7辆)、工具车使用费800元(2天),平均每棵树木修剪花费4625元。

  今年6月,街道全域开展树木遮挡治理试点后,他又一次收到报价单:单棵树木的修剪成本降至550元。原来,街道很多小区有修剪树木的需求。从街道层面统筹,500多棵树木共同修剪的规模效应,使单棵树木的修剪成本大幅降低。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物业治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人民城市建设,关乎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在控江路1455弄小区,记者看到,曾经野蛮生长的香樟树经过回缩式修剪,已收回了曾经伸向居民窗户和阳台的枝叶。首批537棵出现不同程度树体歪斜、过高难以修剪、居民修剪诉求强烈的树木,已于不久前完成修剪。困扰控江路街道39个老旧社区多年的大树,终于得到有效治理。

  今年7月,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在阳光名都小区召开“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发布全市首个街道级《曹家渡街道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指引》。

  阳光名都小区建成于2004年leyu·乐鱼,高绿化率曾是小区环境的亮点。可二十年过去,树木日益高大繁盛,过去的亮点竟成了如今的困扰:有的住户苦于树木遮挡阳光,有的住户却珍视树木的绿意与清凉。

  为平衡多方诉求,曹家渡街道专门制定了相关工作指引,为辖区内14个居民区、92个小区的3.2万户居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树木修剪依据。阳光名都小区将根据指引,修剪88棵树木,让绿荫成为风景而非烦恼。

  无独有偶leyu·乐鱼。今年4月,松江区江南文化园也有居民投诉,小区多棵树木遭“断头式”修剪。原来,是小区另一户居民多次反映树木影响采光通风,物业才应居民要求进行修剪。

  与房屋一样,树木也会随时间变得老旧。如何养护,却是上海多地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在全域开展树木治理的探索中,控江路街道始终追求“从一件事到一类事”的示范性。

  比如,一份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区绿化修剪手册。试点工作中,街道与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制的《树木修剪指南》,充分结合上海气候特点、树木生长规律及老旧小区实际需求,明确不同树种的修剪周期、标准、强度、手法、安全规范、参考收费标准及居民征询流程,还配套图文并茂的示例图解,让小区绿化修剪有规可依、有例可循。

  比如,在为4000多棵树制定养护方案时,街道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目前上海许多居住区种植的树木中,部分品种其实并不适合在居民区种植:有的树木生长过快,短短几年就会侵占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有的树木树龄较短,易发生歪斜造成安全隐患;有的树木容易落果,弄脏树下的座椅设施或车辆……一张居民区不适宜种植的树木清单,也正在筹划当中leyu·乐鱼。

  更实际的,是修剪树木的经费问题。鉴于老旧小区维修资金有限的情况,街道将依托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做好托底,探索“政府补一点、单位担一点、居民出一点”的多元分摊模式,用少数经费补贴与专业化服务,撬动老旧小区居民出资参与的主动性。

  据介绍,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后续还将进一步将相关工作推广至商品房小区,引导物业单位参照标准开展绿化管理。

  有的社区,居民之间更理解、信任了。在松花江路928号、930号小区,树木遮挡问题中藏着老旧小区的邻里矛盾——楼上居民偏爱窗前绿意盎然的景致,而楼下居民却被茂密枝叶遮挡阳光。

  “楼上赏绿、楼下遮光”形成的矛盾,一旦有居民提出修剪树木,居民之间总会吵成一锅粥。邻里之间如何达成共识?双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晓晴磨破了嘴皮。她劝楼上居民:“比如,未来需要加装电梯时,也需要楼下居民理解楼上居民的难处。现在不理会楼下居民的采光需求,未来加梯时,怎么得到楼下居民的理解支持呢?”

  在控江路1455弄小区,法喆祥带着树木地图和修剪方案敲开居民家门,挨家挨户征询意见,广泛倾听居民的想法与希冀,在小区269户居民中寻求社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树”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治理“一棵树”的问题,激发了小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自主性。

  “对于社区建设,每个居民都有追求美好的向往,但从前因为没人带头解决、费用问题复杂、害怕承担责任等原因,缺乏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法喆祥说,通过党建引领破题、专业标准筑基、民主协商聚力,许多老旧小区的居民开始觉得,自己也是社区的主人,要参与到共议共治中来。

  从“事事难以达成共识”,到“以96.3%赞成票通过”修剪方案,一种“共同体”意识正在控江路1455弄小区形成。

  施工人员进入小区时,许多居民纷纷打开窗户,共同关注着家门口的新变化。困扰居民多年的大树终于修剪完成时,不少围观的居民自发鼓起掌来。对居委会与物业的支持与信任,也正在形成。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