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在我所在的小区,就栽种了不少这种植物leyu。这些天物业还贴心的在附近贴了温馨提示:此花有剧毒,请勿采摘。
这种剧毒的植物,就是夹竹桃,它的叶片修长如竹,花朵像桃花,粉色、白色的花朵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不少人看到它,都会被它的颜值所吸引,然而,这种看似温柔的植物,却是全株带毒的“隐形杀手”。它的毒性究竟有多强呢?为何在已知剧毒的情况下,仍被广泛种植于城市角落?
夹竹桃(学名:Nerium oleander)原产于地中海及亚洲热带地区,属于夹竹桃科夹竹桃属常绿灌木。
其毒性主要来源于强心苷类化合物,包括欧夹竹桃苷(adynerin)、夹竹桃苷(oleandrin)等。
这些毒素分布在夹竹桃的根、茎、叶、花、种子和汁液中,其中新鲜树皮的毒性最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而花朵的毒性相对较弱。
夹竹桃的毒素作用机制与洋地黄类似,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Na⁺/K⁺-ATP酶)leyu,导致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进而引发钙离子内流增加,使心脏收缩力增强但节律紊乱。
中毒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leyu,甚至心脏骤停。
这里我们先从具体的数据来看,研究表明,夹竹桃的最小致死量(MLD)约为0.5毫克/公斤体重,即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只需摄入30毫克毒素即可致命。
而新鲜叶片的毒素含量约为0.5%-1%,一片叶子(约10克)的毒素量足以危及婴儿生命leyu。
2022年云南某农户因误将夹竹桃枝叶混入草料,导致11头牛中毒死亡,正是这一毒性的直接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夹竹桃的毒性不容易被破坏,即便是高温,甚至是燃烧的烟雾都有毒。
因此,夹竹桃的毒性在枯干后依然存在leyu,焚烧其枝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高浓度的氰化物和强心苷类毒素。
历史上曾有案例显示,用夹竹桃枝条烤肉导致食客中毒,正是毒素通过高温挥发污染食物所致。
日常接触的潜在风险,主要是夹竹桃的白色汁液具有强烈刺激性,皮肤接触后可能引起红肿、麻痹,眼睛接触可导致严重眼炎。
2024年郑州一名女孩将夹竹桃花含在口中拍照,数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夹竹桃中毒。
尽管毒性极强,夹竹桃仍是全球最常见的绿化植物之一,其大规模种植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和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被誉为“环保卫士”。
研究显示,夹竹桃叶片的含硫量是普通植物的7倍以上,在距污染源170米处仍能正常开花。
夹竹桃通过扦插即可快速繁殖,成活率高达90%以上。其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强,几乎无需农药和化肥,大大降低了城市绿化的维护成本。
夹竹桃花期长达6个月(5-10月),花色丰富(粉红、白色、黄色),花朵呈漏斗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还有就是夹竹桃的毒性虽强,但其强心苷类成分在医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现代研究表明,夹竹桃苷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其生物效价是洋地黄的1.8倍。
此外,夹竹桃的种子含油量达58.5%,可用于榨取工业润滑油;茎皮纤维可作为混纺原料。
因此对于这种植物,虽然有毒但是价值也高,公众应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识,避免采摘夹竹桃的花、叶、枝条。儿童和宠物需特别注意,防止误食。
若皮肤接触汁液,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若出现中毒症状,需尽快就医并携带夹竹桃样本以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