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周深”碑刻惊现晋祠!原来我们低估了山西这座千年皇家园林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6-21 16:02:57    浏览:

[返回]

  leyu·乐鱼这下好了,乌央乌央的人排队打卡,有人说“周深凭一己之力把这块碑干成了5A景区”。

  最早这里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是晋国的宗祠,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距今已有3000多年。

  晋祠古建筑时代序列完整,类型齐全,可以一站式领略宋leyu、金、元、清、明、民国的古建筑,最有名的,就是“三绝”“三宝”和“三匾”。

  别着急,朵朵给你准备了中、北、南3条线路leyu,中线是核心,北线南线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充裕的线-

  晋祠很大,整个园区分为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其中核心古建筑位于晋祠博物馆。

  看到这块写着“晋祠胜境”的木牌坊,免费开放的晋祠公园就到了。从这里出发,一直往前走,要走10分钟,才能穿过公园到达晋祠博物馆。

  这座80年代的歇山顶仿古建筑,是晋祠大门,也就是晋祠博物馆的入口,里面属于收费区域了。

  晋祠中轴建筑顺着山水走向排列布局,背山面水,并不是常见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

  进入大门不久,迎面看到的第一座古建筑是明清时期的水镜台。它特别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成的那座小庙。

  它由重檐歇山顶的殿楼和单檐卷棚顶戏台组成,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

  戏台是面向圣母殿的,因为唱戏的目的是为了酬谢神灵。每年晋祠庙会、河会期间,水镜台都要唱大戏酬神。

  水镜台的匾额由清乾隆时期的翰林、书法家杨二酉题写,杨二酉的书法清秀脱俗,被誉为“秀丽之笔”,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西南角的这位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威武神气,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完整的状态堪称宋代“不锈钢”。

  金人台后,是一座气质十分雄浑的木牌坊,叫“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中央匾额上的“对越”二字,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书写,棱角分明,被赞誉为“雄奇之笔”。

  对越坊属于功德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思是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它两侧各有一座重檐十字歇山顶的钟鼓楼,如同一对翅膀,使对越坊显得更加稳重雄健。

  对越坊背后,晋祠三宝、三大国宝级古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将依次出现。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古朴大方,是我国唯一殿、亭结合的建筑。

  由于祭祀活动多在夏季,为了延长食物保存的时间,需要通风良好,因而献殿最大的特点就是“四面透风”。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有提到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在古人眼中,方形水潭叫“沼”,这里游鱼很多,所以叫“鱼沼”。从高空俯视,十字桥身又像大鹏展翅,所以叫“飞梁”。

  桥梁的建筑结构是石木石,最底下的石头最古老,中间的木头推测来自北宋替换,最上层的汉白玉构建是建国后修的。

  走过鱼沼飞梁,就到了整个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很是典雅。

  主体建筑外环绕一圈回廊,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zā)”,圣母殿是现存副阶周匝最早的实例。

  这八条木龙都是宋代的原物,它们栩栩如生,好像一不留神就要飞到天上去!体现了宋代写实的风格。

  千年的时光带来了身体的残缺,这条“身残志坚”的龙爪子只剩下两个指头,仿佛在比“√”。

  圣母高约2米有余,身穿凤冠蟒袍,霞帔珠璎,曲膝盘坐在砖砌高台上的宝座内,庄严神圣,是整堂彩塑中唯一的坐像leyu。

  圣母殿内一共有43尊彩塑,这些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有的清秀,有的丰满,有的俊俏,有的圆润。

  她们各有专职,有的侍奉饮食、起居,有的负责笔墨、戏曲等,身份、性格无一雷同。

  这些侍女、女官、宦官彩塑,除了圣母左右两尊为明代补塑,其余都是北宋原物。

  它们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是研究宋代雕塑、服饰、宫廷生活的重要实物,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种植于周朝,它在晋祠度过了3000年的时光,是太原古树名木中的“老大哥”。

  周柏高18米,树身粗大,向南倾倒,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冠如伞披覆在圣母殿顶,如同护卫。

  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傅山,以“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词来赞美它,作为晋祠园林的活文物被列入“晋祠三绝”。

  善利泉亭立于泉眼之上,北齐创建,明代重建。八角攒尖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建筑轻巧灵活的特性。

  善利泉亭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作为圣母殿的左右两翼,在整体布局上增添了气势。

  亭内匾额“善利”二字出自老子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晋祠的主人本是西周时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宋代重修之后,唐叔虞祠屈居圣母殿之北。

  这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的翻修扩建,殿内塑像都是明代作品。

  一次,成王和他玩耍时,接到唐国叛乱的消息,成王用桐叶剪成一个玉圭,对他说:“把玉圭封给你。”

  周公告诉成王君无戏言,于是成王就把平定后的唐地封给了他。这就是“剪桐封弟”的故事。

  唐叔虞祠过殿内保存着14尊珍贵的元代乐伎彩塑,她们手中拿着七弦琴、竹笛、三弦、琵琶等乐器,是一个完整的元代女子乐团。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出发前他们在唐叔虞祠祭祀,希望得到唐叔虞的庇佑。后来高歌猛进,开创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出征高丽,大获全胜,返回长安时路过晋祠,旧地重游,感慨万千,留下不朽名篇《晋祠之铭并序》,后人建唐碑亭保护。

  关公就是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他被后世崇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

  殿内的墙壁上绘有76幅关羽故事图,每幅都有榜题,很多故事我们都在《三国演义》里了解过。

  玉皇大帝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所以这组古建筑群叫“昊天神祠”,是晋祠里最大的道教院落。

  出了昊天神祠,前方是一座精美的古戏台,名字叫“钧天乐台”,清代乾隆年间修建。

  昊天神祠旁边的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

  走到这里,要特别留意位于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它是晋祠仅有的两棵周柏之一。

  正殿2层,下层洞穴3间,名为七贤祠,祭祀与晋祠相关的历史人物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范仲淹、于谦、王琼等。洞上飞阁,主祀文昌帝君leyu。

  在难老泉出水口有一座小石舫,上面是一座秀丽的长方形凉亭,这就是“不系舟”。“不系舟”出自老子《道德经》:“泛若不系之舟”。

  不系舟所处的智伯渠,是我国最早的有坝引水灌区典范,它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还要早200年。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一起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围灌晋阳。结果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由此分界。

  后人将智伯开挖的这个水渠加以修浚,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由军事工程转为水利工程。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由智伯渠灌溉的晋祠稻田,直到今天晋祠大米仍然是北米之最。

  而晋水源头之一的难老泉,今天依旧是清洌可鉴,吐泉不息。令人想起李白的诗歌:“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玲珑莎草绿。”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着生生不息。

  匾额“难老”位列晋祠三大名匾之首,由“清初第一书家”傅山书写,独居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

  难老泉亭旁的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的是晋祠水神。

  水母楼也叫“梳妆楼”“水晶宫”,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分上下两层,一层楼身为砖砌北方式窑洞三穴,二层为楼阁。

  一层供奉铜铸的水母娘娘,是一位没有完成梳妆的村妇形象。传说是她让这里留有难老泉,水流不息,造福一方百姓。

  王琼祠,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是祭祀王琼的祠堂。王琼曾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明代三重臣”。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曾是王琼的私人别墅。

  王琼去世后,他的儿子将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作为太原王氏子弟专用的学习场所。

  位于留山湖东畔的大钟亭,悬挂着一口重达6500公斤(一万三千斤)的大铁钟,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口大钟铸造于“大金天德五年”(1153年)leyu,是徐沟大历寺遗物,元代曾悬挂于萧何祠钟楼。1957年,从萧何祠废址上迁到晋祠保护。

  这座高38米的舍利生生塔,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是一座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

  奉圣寺,最早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的私人别墅。唐武德五年(622年)奉敕创建为寺,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由于历史原因,寺院损毁。

  现在的奉圣寺是70年代末重建的,山门、过殿和大雄宝殿都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来的古建筑。

  景清门曾是晋祠大门,80年代初迁移到这里,成为重新组建的奉圣寺山门,是一座元代风格的单檐歇山顶建筑。

  走到这里,晋祠主要的古建筑就都看完了,如果还有体力的话,免费的晋祠公园也值得一逛。

  原标题:《“周深”碑刻惊现晋祠!原来我们低估了山西这座千年皇家园林(内附3条游览线路)》

搜索